今年12月,华语辩论世界杯沈阳赛区赛事圆满落幕,我校辩论队夺得沈阳赛区冠军。校辩论队创办于2014年,为科大学子提供了更多思考问题和参与辩论的机会,是一个友善又热忱的队伍。他们曾获第二届、第四届捭阖杯全国辩论挑战赛东北赛区季军、华语辩论世界杯沈阳赛区亚军等荣誉,而在这一赛季的华语辩论世界杯赛区赛沈阳赛区中获得冠军,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华语辩论世界杯作为辩论的顶级赛事,在国内外开设四十个分赛区,来自五个大洲、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所高校参与到各级赛事中,是影响力、覆盖范围、持续周期、参赛人数最高的国际青年辩论赛事之一。当问到是怎样的机会参加这次的比赛时,校辩论队现任队长戴羽颖解释道,能得到这次比赛资格要追溯到辩论队刚成立,教练还是校队成员时,当时辩论队的整体实力以及队员个人表现力都非常出众,所以拿到了当年华语辩论世界杯的比赛入场券,这样的精神便一直传承到现在。这次的冠军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是一届届辩论人的努力与汗水,而此次能取得佳绩的背后,不仅是现届辩手们辛勤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这九年间前辈们的努力,让他们一直保持着沈阳赛区前八的好成绩,他们打下的江山由一代代的辩手去传承发扬,最终成就了沈阳赛区的这一场较量。
赛场上的明辩自如,与辩手们背后模辩时的反复推敲密不可分。辩论赛的赛前准备是一个漫长且枯燥的过程,像曾经打过的‘生命赋予时间意义还是时间赋予生命意义’这样哲学性很强的辩题,无论是模辩找资料,还是疫情原因导致战线拉长,都需要他们不断练习并磨合自己的论点。每一次讨论都会遇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有时甚至需要把之前论点全部推翻再去重新讨论。在提到遇到最大困难是什么时,他们都埋头沉思:“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身心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但是当真正准备好比赛的那一刻,那些深夜去磨合的东西,也变成了安定心灵的一剂良药。”在遇到一些比较政策性的辩题,他们就需要去搜集资料互相弥补知识盲区;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他们便成为彼此的信念支柱,去互相拥抱彼此慰藉。
辩论过程中人员分配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辩要对立论有特别全面的认知,并且在质询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攻防意识;二辩承担着拆解对面立论的任务;三辩承接二辩没有攻下来的论点并基于理论展开成体系的攻击,将对面观点打掉同时巩固本方论点;四辩则是起到一个统筹的作用,将核心分歧点和我方的制胜关键点进行一个总结,在结辩时力挽狂澜。就是这样的一个分工,尽各个辩位的职能打出配合,将默契最大化。李映晓开玩笑地说: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因为在辩位的分配过程中,会出现缺位的情况,她便会在攻防守的辩位之间去充当一个补位。就是这样,他们一路披荆斩棘,配合得当,夺得冠军。
从抽到辩题到赛前准备阶段再到比赛过程中都是不易的。抽到这次标题后,围绕它的准备工作也随之展开:他们先收集每个人的想法,再根据对方的布局,进行策略的谋划,如遇到不统一的情况则展开讨论。他们说:在本方准备支撑自己论点的基础上,更难的是要考虑到对方可能会提出的论点,提前准备好资料推翻他们提到的论点,增加本方说服力。辩论赛本身就是一个漫长且枯燥的一个过程,一场比赛赛前准备周期正常要半个月,最短的也要一周,而这场比赛由于疫情,足足准备了一个月。这只是一场比赛,对于这种长时间的战线,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一种考验。
一件事情的结果往往是从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当提到赛场的精彩时刻,张亨利便立马说出了最让他激动的事:在比赛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旗鼓相当的对手,僵持不下的时候,对方列举数据与当前政策来支撑他们的观点,最精彩的是我们刚好也准备了详细的数据做成了表格去推翻他们的佐证,对面在质询的时候,将问题抛向我方,而我方刚好背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化解危机。在比赛的白热化阶段,那种预判了对面预判的预判,往往是辩论场上的亮点,是反应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的巨大考量。
辩论的经历也给队员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进步。在备战比赛的同时,他们并不会因此耽误自己的学业,他们会在课后尽早完成作业。在时间冲突时,通过与队友的协调,平衡学习与训练时间,实现比赛准备效率的最大化。袁明月表示,从5月份到12月份的这段时间,带给她更多的是思维语言的成长、随机应变能力的提升,还有与队友之间的磨合。辩论让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对世界产生的另一种思考,还有革命战友般的友情。
他们说:辩论不仅仅局限于赛场上的唇枪舌战,更是一届届辩论人的传承,是攻与防的默契配合,是模辩与复盘的反复磨合。拿到全国决赛的入场券之后的他们也十分激动,大家都表示不会停歇脚步,将继续备战预选赛,走向更大的舞台,为学校争光添彩。戴羽颖作为校辩论队的学姐,也在采访的最后为学弟学妹加油鼓劲:“希望把前辈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与队友之间始终秉持着团结的凝聚力,在辩论的过程中收获满满,不止辩论!”(张文露 康佳滢 刘阳 李拂瑶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