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创新,合力育人——辽科大奏响思政课协奏曲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2-04-03
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你眼前弹出的第一个画框也许是这样的:一张方正的讲台,一位本分的老师,一套规矩的讲授,一席被动的学生……但在辽科大,“画风”迥然。
我们先以时间为轴,逆溯几则新闻:2021年7月1日,“学百年党史 做时代新人”主题艺术思政公开课在校礼堂举行;6月15日,校长张志强为理学院2019级140名学生上题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思政课;6月8日,校党委书记李平为200名学生骨干上题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5月25日,学校全体专职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同台竞技,以赛促教、以赛促改;4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王书菲与材冶学院专业教师李心慰同框,共上《钢铁冶金概论》第一课……
怎么样,这种形式的思政课是不是有点“出圈”?“出圈”绝非偶然。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宗旨,固本创新,合力育人,让思政课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校领导领唱,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听校领导授课是一种什么感受?辽科大学生有亲身体验: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情感的温度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别样的价值引领。
在辽科大,校党委书记、校长是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思政课,学校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2)》,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和党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书记、校长坚持带头登讲台,推进思政课建设,每学期为本科生讲4学时思政课,每年为新生上“思政第一课”。自2020年开始,所有校级领导每学期至少为本科生上2学时思政课。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校领导纷纷登上讲台,为学生上思政课。校党委书记李平寄语大学生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不忘来时之路的生动教材、作为照亮前行之路的航标明灯;校长张志强鼓励青年学子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做新时代的追梦者和圆梦人。他们结合专业实际,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激励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专业优势,以兴趣为导向,以责任为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四题两化”齐唱,把“肥”施到根子上。“老师,为什么我们都学习‘四史’了,还要重点强调学习党史?”“老师,为什么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老师,为什么国民党在抗日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主题艺术思政公开课直面大学生思想实际,将舞台作为讲台、节目作为课件、演出作为教学,答疑解惑。情境诵读、武术表演、视频展现……思政教学和艺术展演紧密结合,同学们直呼“太好看太感动”。
公开课主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洪泽表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就是有实效,具体讲就是抓好两条线:提高底线既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引领上线既政治引领、思想塑造、价值培育。怎么才能取得实效?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杨洪泽是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校学生最喜爱教师·特别成就奖(终身荣誉)获得者。多年来,他带领思政课教师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当前大对学生思想实际和思政课教学实际,努力探寻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提出了思政课教学“四个勇于”“八个意识”“五个转变”。即勇于转变教学观念,勇于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勇于直面大学生思想问题,勇于开创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民主意识、开放意识、现代意识、问题意识、讨论意识、咨询意识、能力培养意识、实效意识;实现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转变,由线性教学向交互式教学转变,由单纯思想政治教学向信息引导教学转变,由结论灌输教学向能力培养教学转变,由“小课堂”向“大课堂”转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8年,“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题两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题两化”教学模式即以大学生现实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导向,构建思政课“问题+专题”的理论讲授体系,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困惑的衔接性问题;以“社团化”为依托,建立“主题+课题”的“社团化”实践教学体系,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性问题;以能力为目标,建立“过程化”的课程考核体系,解决“知”与“行”的转化问题。“四题两化”相辅相成,把“肥”施到了根子上。
多方同唱,把“力”打到点子上。那堂课,王书菲和李心慰,一个讲授钢铁冶金发展工艺流程,帮助学生“有本领”;一个引领大家寻找校园里的“钢铁”元素,激励学生“有担当”。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无缝对接,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默契合唱”,同学们听得有滋有味。
这是两位教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一次有益尝试。早在2020年,34位思政课教师已经分别与一位专业教师结成对子,为课程思政“助力、助阵、助研、助学”,以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由“小课堂”向“大课堂”转变,首先要打破课程“围墙”,破解思政课“孤岛现象”。为此,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建构不同层面的“协同机制”,整体发力,同唱一首歌。除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还包括:主渠道主阵地协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融合发展,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思政课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形成 “社团——项目——成果”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内外协同——发起筹建辽宁“千山”高校思政课创新联盟;课内课外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在课堂听,在云端学,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思政课教师主唱,把心用在守护心上。“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寄予殷切期望,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同志倍觉使命光荣。教师陈烨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看着装便知道大家当天有没有课,日常好不好看无所谓,只要有课,仪式感一定满满。崔璨副教授“磨人式备课”、孟晓东副教授的“学究式研究”、王书菲讲师的“思维导图法教学”、张怡婷讲师的“亲和力教学”、孙书平讲师的“平民教学法”,这是一群有使命感的人,讲好课就是他们的“信仰”。
为助力教师“讲好课”,学校做细做实,做深做精。通过开展“必发7790电子集团入口首页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计划”系列活动:一流思政课评选、校示范观摩思政课评选、校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遴选、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现场展示、“思政点滴,我来铭记”情景微电影大赛等,聚焦创优,着力提升思政课实效;学院通过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学术推进计划”系列培训活动:研修培训、交流学习、互听互评、实操训练等,培树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2018年以来,学院获评省一流课程1门,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首批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省首批高校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1个。获评省优秀教师1人,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人。获全国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1人,第四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优秀奖”1人,省高校教学大赛特等奖1人,省高校思政课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省网络优秀育人作品一等奖4人、二等奖3人。获校教学比赛一等奖6人,校示范课堂5个,校重点科研团队2个,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重点慕课3门,一流课程2门。获批省社科基金等省级项目22项,市校级项目30项。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40岁以下占70%,且不全是“科班”出身,亟待更有力量的“战友”加入。但这更是一支能打的团队,因为他们始终提醒自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思政课教师则是主力军,必须把心用在守护心上。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说到底,干事创业,关键在人。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辽科大思政课这支协奏曲会越来越铿锵有力,和谐动听。(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
编辑:张璐